中國媒體對高爾夫的分歧


@劉兆生 - 2007/12/04

Image Credit: Unsplash
  Image Credit: Unsplash

中國高爾夫協會(下稱「中高協」)秘書長張小寧上月總結今年協會的工作時說:「許多不了解這項運動的人把高爾夫歪曲了……,產生這樣的問題當然也和媒體的宣傳報道的方向有關……;但是現在媒體對高爾夫的報道翻了17倍……,所以高爾夫的發展只要定位是正確的,它一定能像其他運動一樣受大眾歡迎。」

剛好上周筆者參加了在昆明春城高爾夫球會舉辦的一個高球媒體論壇,講者之一是國家體育總局小球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崔志強。他指出,中國和美國青年對高爾夫的認識相差甚大,因為中國青年接觸高爾夫,全靠媒體的報道。而現今中國報道高爾夫媒體可分兩極化正負两類:一類根本不懂高爾夫的大衆媒體,往往以「佔地太多」、「腐敗温床」和「老頭玩意」等等字眼來抹黑高爾夫;另一類高爾夫專業媒體,當然是鼓吹高爾夫。對以上的負面報道,實在痛心疾首不已。

嘩衆取寵負面報道

崔志強遂舉出三個荒誕不經的例子。有年一位深圳英文雜誌記者在文章呼籲政府應加強檢查高爾夫球場稅收、公安和管理,目的是打擊高爾夫,真是匪夷所思;另一媒體頭版大字報道:「一桿進洞,別墅一幢;開奔馳回家」,令不懂高爾夫的讀者看到,下意識以為打高爾夫是能令您一朝發達的博彩勾當,怪不得入場費門檻這麼高;更甚者,七年前連一本號稱是專業高爾夫媒體,也肆意標榜某著名球場主辦一場100萬元獎金的業餘賽,漠視業餘選手不能領取獎金這世界公例,及後更妄言此舉無甚不妥,只為刺激選手參加而已。

可幸的是,高爾夫確實帶來了一些經濟奇迹的同時,近年高爾夫媒體愈來愈見專業亦是可見的事實,記者們已不是只懂得問中國球員什麼時候可以達到亞洲水平?世界水平?但這還未夠,因為高爾夫在中國如何生存和發展下去,是需要一個和階社會背景。崔志強不諱言,現今中國存在些社會矛盾。宏觀上,在一個十三億人口中,只有四千萬有能力打高爾夫球的中產人民國度下,如用「以人為本」作考慮,中國政府是有苦衷的。且看根據2004年1月17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暫停新建高爾夫球場的通知,但事實上,看看近兩年來在中國新建成的球場數目,便可知高爾夫在中國的發展空間還是很大。

另一講者高爾夫雜誌出版人王志剛,他亦一語中的指出,現今中國高爾夫媒體正處於一種大衆利益與專業的相對狀態。尤以一些大衆媒體,報道高爾夫愛起用記者學習生,而他們大多不懂高爾夫,為求嘩衆取寵,增加銷量或記者一己的知名度,便出現了很多不實或負面的報道。例如連廣州的「市肺」麓湖高爾夫球場,也被喧染成快將改作中央公園,以合乎大衆利益之謂,企圖引起公衆關注為目的。

在一定程度上,這和香港一些大衆媒體對高爾夫報道的態度雷同,不是訪問明星在球場以外的誹聞,就是標榜名人賭球注碼多大。最「經典」和誤導性最甚的一則,是多年前香港一本周刊訪問鄭文雅的一篇文章中,向讀者圖文並茂地介紹何謂十八洞,插圖劃了一個推球練習果嶺(practice green),上面再劃上從一到十八個插上小旗桿的小洞,說明十八洞是指把球從第一洞推到第十八洞,需時四小時,鄭文雅小姐幸未被氣死!

不過,話雖如此,撇開大衆媒體不談,現今全國的專業高爾夫媒體已產生不少球技水平甚高的媒體高球隊,更細分出經濟新聞媒體、旅遊新聞和美容副刊高球隊等。而昆明春城高爾夫球會總經理Arthur Yang更不遺餘力,每年舉辦「中外媒體高爾夫對抗賽」塈「中外媒體高爾夫論壇」,藉此促進各國專業媒體的溝通,亦不失為把中國高球運動推向全世界之一重要活動。(完)


#####

本文原刊於《信報》,現經作者修訂重刊。

[ #文化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劉兆生 Terms

Author @劉兆生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